圖 / 中華電信基金會從數位好厝邊社區深耕服務,延伸對新住民族群的關注,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計畫,激勵台灣人多元文化與尊重包容的心力量。(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)

走進媽媽的故鄉日常,那些生命難解的角落,彷彿找到釋懷的光亮!從數位好厝邊社區深耕服務,延伸對新住民族群的關注,中華電信基金會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在新二代返鄉蹲點記錄、線上聊天室等活動中,讓新住民與其子女重新找到自我認同,也激勵台灣人多元文化與尊重包容的心力量。

「以前跟媽媽回越南,我就像是來旅行,什麼事都不用參與,是受人疼愛的外國小孩。」參加2018年第一屆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計畫、長庚科技大學學生黃翊庭坦率表露身為新二代的真實心境,「為了蹲點拍攝,跟著媽媽去傳統市場買菜、下廚料理,聽外婆說心事——她擔心隻身在台灣的媽媽、行動不方便的曾外婆,還有家族的點點滴滴…讓我感受到不一樣的越南。」

從不諒解爸媽離異,到理解媽媽的苦衷,完成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紀錄任務的黃翊庭,把沒說出口的深刻感觸化作眼淚,這趟越南旅程彷彿使她瞬間成長。因為蹲點返鄉,她與越南家人拍了第一張全家福照片,家族關係變得更緊密,也高度認同越南的熱情和單純,「身為新二代,我會勇敢和大家介紹我的媽媽是越南人,我也是半個越南人。」這是黃翊庭動人的心志。而鏡頭外,同行蹲點拍攝的同學也感同身受,不僅打破對越南的刻板印象,更邊拍邊想起自己的親人,陪著流下感動的眼淚。

84505_02.jpg
圖/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的越南蹲點活動,透過影像記錄新住民媽媽生長的環境,記錄不同族群交融的故事,也增進新二代的自我認同。(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)
 

蹲點心認同:媽媽的故鄉也是我的家鄉

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是中華電信基金會延續「蹲點‧台灣」的精神,自2018年起創辦,支持數組由新住民、新住民子女及2位台灣大學生組成的團隊,前往台灣新住民原屬國籍最多人數的─越南蹲點,體驗新住民成長的土地,並記錄與拍攝出獨特的故事。透過影像記錄新住民媽媽生長的環境、對東南亞議題探討,在進行跨國多元文化交流之際,同時記錄不同族群交融的故事,實踐多元融合的包容與認同。

這兩年因為疫情持續影響全球的跨國移動,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計劃無法前往東南亞國家,中華電信基金會擴大運用數位工具,改以線上講堂方式,持續關注東南亞籍新住民議題——從心看見的,不只是新二代的自我認同之路,更期待讓台灣人瞭解族群文化的多元可貴,彼此尊重、共融共生。

我們其實沒有不一樣!去除對新住民和新二代刻板印象

2021年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計畫以「新二代聊天室:欸你混哪裡的?」為題,以預錄的分享會形式,由台越二代劉千萍(第一屆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學員)主持,邀請三位不同年齡層、領域的新二代:陳俊宇、李如寶、鄒佳晶,暢聊在台灣的跨國文化家庭長大的經歷;或有身份認同的困境、或有面對文化刺激或矛盾的過程,也展望跨文化行動力所帶來的生涯優勢。

「和大家聊過後,我發現新二代身分的標籤,最終來定義的人應是我們自己。接納、擁抱自己的不一樣,就能以獨特的文化背景為社會增添多元的能量。」李如寶分享,期許給新二代迷惘時期前進的力量。「同儕對東南亞國家的不理解、開玩笑,常讓新二代嚐到刻板印象的苦處。很期待台灣未來的教育能對於東南亞國家有更多認識、好奇和交流。」菲律賓二代鄒佳晶,表達對實現台灣多元文化社會的期許。

84505_03.jpg
圖/(由右至左) 主持人劉千萍和陳俊宇、鄒佳晶與李如寶,在輕鬆的聊天中,呈現新二代青年對身份認同、跨國遷移與多元文化的反思。(中華電信基金會提供)

「蹲點‧台灣‧心南向」 以多元認同與包容注入心力量

台灣是多元族群的社會,新二代的反思與認同,宛如台灣社會族群現況的縮影。「台灣是新住民的第二個家,新住民就是我們的家人,期許為台灣包容多元與族群共融,帶來感動的影響力。」中華電信基金會期盼大眾透過新住民與新二代青年的視角,發現曾經被忽略或遺忘的族群故事,以多元認同與包容,為台灣的族群融合注入新溫暖、新力量。

 

新聞來源:遠見雜誌

相關專案: 
蹲點‧心南向
分類: 
媒體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