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,今年邁入第十二年,共29組大學生前往偏鄉蹲點,並於半個月的蹲點期間,產出24支紀錄片。透過線上影展,期盼帶給全民最有台灣味、最在地的真情故事。

2020年暑假,58位大學生因參與中華電信基金會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,在台灣不同社區蹲點半個月,拿著手上的影像記錄設備,將最在地的真情故事,拍攝成每天的日記和紀錄片分享於網路媒體,吸引出外遊子留言表達對家中長輩的思念,並感謝鏡頭保存了家鄉之美。現在這些美麗的故事,將在網路上一一呈現。

蹲點社區生活,看見在地生命力

從影片的訪談中,社區居民展露面對困境的樂觀、勇於挑戰老化的堅強,啟發手握鏡頭的青年,開始思考自己對故鄉的認同與付出,辯證從課本中看到的偏鄉刻板印象。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對於大學生而言,如同一堂走出教室的社會實踐課程,不論下田勞動、文書處理、學童課輔、銀髮樂活課程、網路產業行銷,大學生從各方面融入和參與社區生活,並貢獻專長;雖然過程辛苦,但跟著村民早出晚歸的學生們卻直呼:與村民們談話「學到許多,每一次的對話就像是在讀一本書」、「讓自己的軟實力進一步提升,也算是嘗試跨領域的實踐」,並認為蹲點的目的,除了協助社區事務,「更多的是讓我們重新反思是否留意過自己生長的土地,或是身邊的人需要什麼」。

拍一拍變成自己人,受訪者吐真情

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由中華電信基金會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推動,每年媒合大學生團隊2人一組,到社區進行半個月的蹲點服務與記錄。學生須自行透過觀察與互動,從中發掘社區需求、進而設計與實踐服務方案;同時需以文字和影像記錄社區生活。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重視學生對社區生活的融入觀察與服務設計,並鼓勵學生創作社區紀錄片、拍攝日記短片,有參與學生表示「因為需要紀錄,我們與更多人產生連結;也因為紀錄,讓生活中的美好可以被保存。」大學生因融入社區生活,已跳脫單純旁觀的記錄者身份,使得鏡頭前的人物真情流露,訴說心裡最真切的感受。

在這些故事中,我們看見剛上大學的台東部落少女,挨家挨戶拜訪耆老聽他們唱歌,只因為「那個聲音是很可貴的」,然後轉身勉勵部落的孩子們「就算很難也要把他學會,因為這是我們的歌」。而以希臘神話「普勒阿德斯」為名,被網友譽為桃園最強麵包的工坊主人翁,則透過鏡頭緩緩道出對母親的思念,家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扣人心弦。而在雲林,鏡頭跟著草地阿伯巡山、固水源,在高齡化的社區裡,最年輕的70歲阿伯,說著自己跟八十歲、九十歲的義工一起守護社區,語氣裡有著堅毅。

「蹲點‧台灣」活動,今年邁入第十二年,共29組大學生前往偏鄉蹲點,並於半個月的蹲點期間,產出24支紀錄片。透過線上影展,期盼在疫情中帶給全民最有台灣味、最在地的真情故事。第十二屆「蹲點‧台灣」線上影展請至「點‧台灣」臉書粉絲團YouTube官方頻道收看。

新聞來源: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

相關專案: 
暑期蹲點
分類: 
媒體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