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蹲點・台灣】在每年暑假接待外地來的大學生,蹲點社區:「原來我們的故事這麼重要」
您在這裡
透過社區的觀點,看見一場蹲點活動帶來的正向改變;不僅為大學生寫下具有服務精神的青春紀實,也為各個偏鄉角落帶來活化的契機。
因著中華電信基金會的「蹲點・台灣」計畫,每年有近30處的偏鄉社區,在暑假期間迎來一群外地來的大學生,這群學生以「一手服務,一手記錄」深入在地、發揮所學與長才,在服務社區的同時,也盡力為台灣各偏鄉角落留下影像紀錄。然而作為在地社區的居民,又是如何看待這群年輕的外來客,以及蹲點計畫的影響力?
本文專訪「蹲點・台灣」計畫所服務的其中三個社區:桃園永揚社區、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、屏東赤山社區等地方代表,了解蹲點行動對於在地的影響力。
桃園永揚社區:「老人家最喜歡有人陪他聊天,蹲點大學生帶來了很多活力」
蹲點學生為熟齡長輩設計豐富課程,讓社區日常更有趣好玩
有著客家農村樣貌的桃園永揚社區,今年到此服務的是師大國文系的邱葳與梁芳瑜,她們設計了一系列的課程活動內容,在當地的「員本照顧關懷據點」服務,帶領一群熟齡的阿伯阿姨們創作詩詞、畫畫,也教他們英文。
「其實年輕人來到社區,陪長輩說說話、交流、帶入新觀念,是為社區注入活水。」
永揚社區的范光福總幹事說,外地年輕人的到來十分新鮮有趣,也讓社區氛圍開心了不少。此外,為了充分體驗社區日常,蹲點學生往往緊鑼密鼓地安排行程,以完成「一手服務,一手記錄」的任務;而這一切看在總幹事眼裡,盡是滿滿的心疼與欣慰:「他們很辛苦,每天忙著活動跟記錄,也沒有週末,所以我想說找一個套房給他們住。」
(右起)永揚社區發展協會范光福總幹事、師大國文系邱葳、梁芳瑜及里長女兒張欣惠
把蹲點大學生當成自家小孩般,回想起接待學生、第一次見面的那天下午,總幹事領著邱葳、梁芳瑜與她們各自的行囊,入住他精心安排的住處。擔心原本的門鎖不安全,還特地帶來了家中的電動鑽頭,親自為她們加裝房間門鎖。
當社區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動,一方誠心以待、一方用心服務與學習,蹲點的學生便再也不是一期一會的異鄉遊子,而是社區最特別的客人,也是難能可貴的家人。
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:「原來我們的日常這麼精彩有趣!」
蹲點學生在服務過程中,也記錄在地實況
「捌個零社會企業」是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旗下的單位之一。「捌個零」音譯自排灣族語「Paqeljing」,意思是「扶持、幫助」;部落族人希望藉著社會企業的組織,在遙遠的台東偏鄉能自力更生,透過地方創生造福偏鄉,也活絡經濟。
來自輔仁影像傳播系的楊晴雯、趙于瑩,在台東土坂部落蹲點,除了協助當地文健站陪伴長輩、安排課程活動、處理行政庶務,也跟著「捌個零」的夥伴們捲起袖子,到農場餵雞、採收作物,完成有機農務工作,並透過拍照、製作DM、餐車彩繪等方式,幫忙行銷在地社企。
「身為排灣族部落社區的居民,有不同族群、異文化的人願意來認識我們的風俗民情,用開放的心胸去體驗我們的日常,我很感謝,也很感動。」
看著學生們願意去學習全新的生活樣態, 跟著實作日常大小事,「捌個零」的社企夥伴邱雅茜經理認為,如此的青春熱情不僅可貴,也能藉此看見社區為學生帶來的正向影響。
臺東縣南迴健康促進關懷服務協會張小雲總幹事(至左)、捌個零社會企業邱雅茜經理(至右)、輔大影傳系趙于瑩(中左)、楊晴雯(中右)
邱雅茜還分享道:「有一天學生們清晨六點半起床,跟著我們去餵雞。一個學生負責拍攝記錄,一個學生負責灑飼料。當雞簇擁而上時,其中一個人略帶驚恐的自嘲說:『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受歡迎過!』我看到這一幕,覺得他們真的很可愛。」
偏鄉部落往往缺乏青壯年人力,而年輕學子到此,無非帶來活化社區的作用。與蹲點學生共同創造了滿滿的美好回憶,邱雅茜相當期待來年的蹲點時光,屆時想必又將碰撞出精彩有趣的火花。
屏東赤山社區:「年輕大學生來到這裡,其實也帶動居民投入社區」
大學生為當地孩童設計編劇課程,以生動活潑的方式,講解「英雄之旅」概念
位在大武山腳下的屏東赤山社區,是沿山公路旁的平埔族聚落。今年夏天,赤山社區迎接來自政大新聞系的陳卓希、廣電系的楊欣蓓,在潘嘉明村長的協助下,兩位年輕學生也與社區共創許多交流連結。
作為中華電信基金會的蹲點社區之一,赤山社區算是比較新的合作據點。「今年是我們第二次接待蹲點學生,其實滿喜歡跟他們一起互動交流,相處也很融洽。」村長表示,偏鄉的年輕人少,在地青年也不一定會跟家鄉有這麼多的連結或合作,因此當外地學子來到這裡,村裡無論老小,都感到很新鮮也很歡迎。
陳卓希、楊欣蓓到訪之際,適逢社區舉辦夏令營期間,遠在台東的卡大地布部落也來此交流。順應營隊內容,學生們也拍攝了充實的活動記錄,包括老幼共學、生態教育等過程。
村長也笑著分享道:「大學生來到這裡,真的是帶來很多活絡的氣氛。尤其村裡的小朋友們看到大哥哥、大姊姊,都會很興奮,很黏他們。」他還記得有一次,蹲點學生跟著夏令營學童一起爬山,一邊拿著相機記錄,村長看他們已經很辛苦了,國小的孩子們仍是不斷簇擁著,相當熱絡,看得村長又氣又好笑,還要叮嚀孩子們不要一直黏著姊姊們,注意腳步。這些蹲點日常的互動,在在顯示了當地居民與蹲點學生的相處,不僅日漸有了溫度,也創造美好回憶。
而透過蹲點、記錄偏鄉的故事,不僅能讓社區外的人認識在地,也能觸動家鄉的人,對家鄉產生認同與歸屬。
村長表示:「社區需要很多人的投入。」而蹲點學生所做的,就是透過身體力行,去引發在地人對於家鄉的重視與行動。
潘嘉明村長、蹲點學生陳卓希在「蹲點・台灣」頒獎典禮合影
在15天內,從陌生變家人——「蹲點・台灣」改變了青春記憶與在地生命
透過社區的觀點,可以看見一場蹲點行動,帶來多少正向的改變;不僅為大學生寫下具有服務精神的青春紀實,也為各個偏鄉角落帶來活化的契機。
服務只是一種開始,記錄則是一種延續,今年屆滿第12年的「蹲點・台灣」計畫,未來將如何持續擴大、深化,讓美好的影響力生生不息,令人拭目以待。
「蹲點・台灣」服務獎蹲點成果
新聞來源: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